;
栏目导航
联系我们
地址:陕西省宝鸡市渭滨区西宝路12号
电话:0917-3266528
邮箱:bjskgyjs@163.com
当前位置:主页 > 公众考古 > 考古知识 >
岁月抹不去的繁华——陈仓古城(三·1)
浏览: 发布日期:2022-07-01
图片

2700多年前,一位来自东周都城洛邑(今洛阳)的士大夫,行役至曾经是西周都城的镐京(今西安),他满目所见,没有了昔日的荣华繁盛,只有一片忘情生长的黍苗,不时传来一两声野雉的哀鸣,此情此景,留下了“彼黍离离,彼稷之苗。…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的千古咏叹。唐代储光羲有诗云:“独往不可群,沧海成桑田”。斗转星移,春秋更替,历史上那些曾经耸立在陈仓大地上的文明地标,承载厚重历史的故城,而今却静静地隐藏于荒山野外。忽然有一天,被考古工作者发现,陈仓山野里、黄土下,会有怎样的故事呢?

 
图片
 
 
 
 
 

宝鸡地区以往的考古学发现及研究虽然已取得了累累硕果,但仍存在大量聚讼未决的重大学术问题。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其中很重要的一点是基础的田野考古工作做的不够。目前首先应该着力做的仍是基础工作,重新对古代遗址进行细致、全面的调查和科学的记录是当务之急。

 

图片

 

2005年10月18日,宝鸡市考古工作队刘军社队长与北京大学徐天进教授在宝鸡青铜器博物馆协商,启动了“宝鸡地区考古调查与聚落形态研究课题”。课题组以宝鸡市考古工作队为主,北京大学协助。北京大学文博学院刘静、宝鸡市考古研究所辛怡华参加,主要目的是,凡出重要西周青铜器的地方,首先测定其地理坐标(GPS),其次遗址内涵、遗址范围(面积),采集标本,尽可能详尽,年代上迄新石器时代下至汉代。

 
 
 
 
" 瞄准金陵河流域 "
 

趁着阴雨连绵,我们做前期准备工作,查资料。几天后,先从金台区林家村遗址开始,因为1983年这个遗址曾出土一件西周早期方座簋。随后在林家村、桑园堡、任家湾进行考古调查,走访三老,现场采点,详细记录(文字、照片、GPS),包括大环境、小环境、具体点。

图片

从11月15日起,我们的重点转移到金河流域,这里是商周时期重要文物的出土地域。先周时期最早的鸭嘴扁足高领袋足鬲,从当年宝鸡市博物馆征集记录来看,出土地点显示是石咀头,没有更多的信息。通过对宝鸡渭滨区石咀(嘴)头多年来的工作,未发现此类器物。而金河流域县功镇有个叫石咀头的地方,但也不甚理想。

 

图片

 

金河乡石桥村倒是一个值得关注的地方。从民国十一年(1922年)版的《宝鸡县志》得知,这里因修路曾出土青铜器多件,《宝鸡县志·道路·金陵川车路民国四年知事方大柱创修》详细描述了当时的背景。大意是说,千百年来金陵河川道路途窄隘,加之沟壑阻隔,只能驮运,人们出行不便。鉴于此种情况,当时宝鸡县知事周厚甫主持,兴修从县城(今宝鸡市)东关北口起,至与陇县分界沟的道路,道路工程计划分成七段,其中修筑桥梁五座。而工程费用由当地居民自筹。没有想到的是修路工人在石家桥掘出青铜器多件,这分明是上天助成此工程。他们将这批青铜器主动如数上交政府后,得到关中道财政厅拨付的修路工程款银五百两整。工程随即转机,加宽道路,增添桥梁,提高修筑标准。此工程从民国二年(1913年)三月开工,前后经过两任知事,历时两年,于民国四年竣工。从此,由宝鸡可直达陇县之献功镇(今陈仓区县功镇),车辙往来,络绎不绝,民之所需柴炭、麦粟,源源相济,为当地人民做了一件大善举。

 

图片

 

从此文献可知,宝鸡以北约10公里的石桥一带曾出土早期青铜器。

于是我们把调查点选在金河乡石桥村。石桥村管辖自南向北为陈家坪、蒋家庙、石家桥、尚家头、黎沟等5个自然村。我们此次的重要发现就在蒋家庙,在行政划分上蒋家庙属于石桥村二组,位于金陵河西岸的台地上,宝平公路从其南北穿过。

一处红烧土引起的发现 ”
 

2005年11月17日黄土高原冬季特有的阴沉沉的天气,能见度极差。我们继续在石桥遗址调查。

图片

当地所说的陂塘就在蒋家庙村以西的山坡上。我与刘静顺着弯曲的土路爬上山坡,在较开阔的高处发现已被废弃的陂塘,不见水泥处理痕迹,陂塘里已种上了小麦和油菜。

向陂塘方向靠近的时候发现了仰韶陶片。为了不留遗憾,我们决定爬上山顶。

从下看山顶,似覆斗形,山顶的北侧是一个冲刷的大沟,深约数百米,依沟势,在山脊上有一条长满荆棘的小径蜿蜒而上。沿着山路向上爬,越往上越荒芜,尽是一些不知名的枯草簇拥着枣刺。一片墓碑林突兀地出现在山顶的平地上,小坟头一个连一个,真有点恐怖。

一会儿刘静也爬上来了。我们站在山头南侧观察环境,眼前的小山头是陵塬缓慢向东侧金陵河谷地延伸的一个小平梁,梁不大,宽二三十米,其南为层层梯田,北为深不见底的大沟。由于天气不好,更显得荒凉。我们早上是九点出发,爬上山顶大约是十点多,稍稍看看周围环境,我们决定下山。

下山时我们照例依次对每一层梯田断面做了调查,在一片苹果园北侧,刘静发现了一个灰坑,底部有火烧痕迹,出土了仰韶文化半坡晚期的尖底瓶陶片,有两个个体。刘静清理时,我向北侧的沟边走去,想看看周围的情况。从山坡梯田的北边的一个断坎跳下去,朝里侧的山崖回头一看,天啦,这不是夯土墙吗?有凤翔水沟城墙的感觉,我一下子激动起来,跑到眼前,没错是夯土,土质与周围不一样,有明显的小夯窝,从远处看夯土起层,也有一段一段分筑迹象。

 

图片

 

我按捺住兴奋,手拿着夯土块走回去,刘静看看我问:“是砖吗?”我笑而不答。“不,是城墙”,刘静激动的喊起来,她兴奋地说,从不烧香的她上次去周公庙还许了个愿,城墙终于发现了。由于夯层与夯窝不十分明显,我对刘静说把握只有50%,先不要告诉徐天进老师,下午我们继续证实。此时已接近下午1点,我说:“回,吃饭。”

在宝平路一家扯面馆我们每人匆匆吃了一碗面,赶到蒋家庙。

下午,我们在此发现点的同一直线上沿沟走势,又找到了三处夯土点,此时,可以肯定的说,这是一段夯土墙,从建筑方法看,与凤翔水沟无异,时代大致相同。那么此处有早期城的可能性就很大了,但墙必须闭合起来,这是下一步工作。

北墙发现 "
 

第二天与刘军社队长、刘静继续调查石桥遗址。

 

图片

 

天气阴沉沉的,在我们准备上山时,似乎感觉到了雨点。在第一次的发现点,经刘队长确认,此夯土压在“红腰带”土之下,而且小夯窝明显,应是时代较早的夯土墙。如果这里有一座古城的话,与宝鸡市区这么近,将是一件非常重要的考古发现。从山坡上发现的一通石碑看,蒋家庙应是“姜家庙”。此处文化堆积鲜有,会是一个陵墓区?覆斗形山头是否是一个陵墓?

看了我们昨天发现的几处夯土点后,刘队长肯定这是一段早期夯土墙,其以山势走向,然而上走断面太少,而且梯田暴露的断崖连“红腰带”都没有暴露完,也就是说,如果延伸到这里夯土墙也应压在红腰带土之下,在这里凭肉眼观察是很难的。

突然,刘队长看见一处暴露完的红腰带土层,在应该出现夯土的地点果然发现了夯土。夯土继续上沿,原来这条小路就在夯土层上。夯土沿山势一直延伸到昨天看到的坟区,这里是一处回族墓地,每块墓碑正面朝向西南,排列得很整齐。夯土继续向上,一直上到原顶,大约有800米,前后高差近300米。

为什么要在此建城?功能是防御、生活或墓葬区?

此墙普遍不高,绝大部分压在红腰带土层下,没有高出今天的地面,在夯土层里有成排的大石头。

目前只发现了北墙,而且,还不能完全确定其就是城的北墙。

图片

                   未完,待续                       

图文 | 怡华
编辑 | 王含
审核 | 张程

图片
图片
扫码关注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