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栏目导航
联系我们
地址:陕西省宝鸡市渭滨区西宝路12号
电话:0917-3266528
邮箱:bjskgyjs@163.com
当前位置:主页 > 公众考古 > 考古知识 >
送迎灵驾神心享,跪拜灵坛礼容盛——寻凤翔府坛记
浏览: 发布日期:2022-07-01

送迎灵驾神心享,

     跪拜灵坛礼容盛

图片

2009年2月21日,天气阴,进入正月以后气温愈发寒冷,干燥的西北风卷过凤翔县城的大街小巷。自普查以来第一次被分配到城区工作,还是比较惬意的,起码不再为食宿、出行等问题所困扰。一大早习惯性的来到儒林巷口,吃了碗热气腾腾的豆花泡馍,整个人暖和了许多。

按照工作计划,我们普查小组一行3人(另外两位同志,包括:曹建宁、李亚龙),步行来到城关镇南片区域搜集与文物相关的线索。时值南关集会,村道两旁摊位依次排列,伴着摊贩此起彼伏的吆喝声,买家三五成群聚在一起,指着心仪的商品,与摊主热烈交流,讨价还价。跑了一上午,毫无斩获,我们无心逗留,径直向村南的麦田走去。

 

图片

普查时遇见的南关村孩子们

 

顺着南关大街,原打算先到南关村一组踏查,无奈村道正中两只“恶犬”拦路,稳妥起见,还是避其锋芒。只得背着相机、GPS等转到二组街道。说来也是巧合,在与外出赶集的村民刘全劳闲聊中,了解到他们家后院有个“不知道是什么时候的老碑子,上面好像有字,就是么人认得”。忙了一早上总算有些收获,虽然碑刻并不属于本次普查范围,本着文物人的职业习惯,赶忙向村民老刘递上一支烟,拉拉近乎,亮明身份后,商讨再三之下,老刘同意带我们前去查看石碑。

 

图片

石碑所在的村民家宅

 

刘家宅院是典型的关中风格“房子半边盖”,也叫“厦房”。半边坡的屋顶能阻挡寒流,抵御风沙。同时,也有利于收集雨水。正所谓“肥水不流外人田”,不但节省了砖石木料而且减少了邻里的纠纷。我们穿堂过厅来到后院的鸡舍前,终于见到了躺在地下的碑石。

 

图片

现场记录碑文信息(左一:李亚龙,中间:曹建宁)

 

据老刘介绍,石碑是农业社的时候,从村中麦场拉回来的。然后一直放置于后院。石碑表面附着鸡粪,堆满了杂物。经过简单清理,终于辨识出碑文的内容。该碑为青石质,圆首,首身一体,碑座已佚。碑身通高1.7米,宽0.78米,厚0.19米。碑首篆书额题“重修凤翔府风云雷雨山川城隍坛记”13字,正文楷书,部分字迹漫漶,落款成化十五年岁次。经初步释读,记载了大明成化年间凤翔府重修神坛事宜。由此揭开了明代凤翔府的风云雷雨山川城隍坛的神秘面纱,也激发了我对于该祭坛的探究兴趣。

 

图片

碑首篆书“重修凤翔府风云雷雨山川城隍坛记”

 

图片

笔者于村民后院鸡舍前清理并释读碑文

 

明代的凤翔府隶属陕西承宣布政使司,下辖一州七县,包括:凤翔县、岐山县、宝鸡县、扶风县、眉县、麟游县、千阳县、陇州。《凤翔府志》云:“凤郡为三秦之右辅,而凤邑为八属之领袖。”明清两代凤翔府城始终是宝鸡地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明代府州县为地方祭祀的主体,因此凤翔府每年春、秋两次的公祀,便是宝鸡地区级别最高、最重要的公祭活动。其祭祀对象主要包括:风伯、雷神、雨师、山神、河伯、社稷、城隍、先师孔子及无祭祀的鬼神等。《说文》云:“坛者,祭场也”农业生产仰仗风雨调和,将司职气候、山岳、川泽的诸神,和执掌地方土地的城隍合祭于一坛,属明代首创。祭祀时,祭坛上设置三个神位“风云雷雨居中、山川居左、城隍居右”。参加祭祀官员须提前沐浴斋戒。祭祀典礼由献官行三献礼,陪祭、执事协助完成

斗转星移、山河变换。如今的风云雷雨山川坛早已隐没于荒烟蔓草间。然而祭祀活动无论对普通百姓,还是对受命于天的皇帝来说,都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所以中国古代的礼祀制度才不断地发展完善,成为华夏民族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明代创建的公祀体系,属于“文治”范畴,影响深远。正因如此,清人虽“以满洲之君,入为中国之主”,仍旧承袭明代的礼祀典章,并加以改造,成为社会稳定的精神支撑。

 

图片

笔者依据明代典籍绘制的“凤翔府风云雷雨山川坛”平面布局示意图

 
END

图文|张程

编辑|王含

审核|秋风

 
 
 
图片
图片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