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栏目导航
联系我们
地址:陕西省宝鸡市渭滨区西宝路12号
电话:0917-3266528
邮箱:bjskgyjs@163.com
当前位置:主页 > 公众考古 > 考古知识 >
三事儿
浏览: 发布日期:2024-03-04

 

何为“事儿”
 
 

“事儿”是古人系于腰间或坠于胸前的一组佩饰,“三事儿”为惯用名称,因其“事”以三件最常见。一般由牙签、耳挖、镊子等组合而成,为标准的“三事儿”,镊子可清理毛发,挑牙可剔除牙垢,耳挖可清洁双耳。整饬仪容时,这三个小工具是基本的物件,男女皆可随身携带。在使用时,通常会用一条链子或一个小收纳筒将它们串联起来,方便挂在身上或放在衣物口袋里。

 

事儿的起源
 
 

 作为维护个人卫生的小用具,“事”在我国起源很早。商代妇好墓出土过玉质挖耳勺,汉至宋墓出土过铜、铁质挖耳勺;长沙马王堆1号汉墓出土过角质的镊子,五代至唐代墓出土过铜镊;牙签多为竹木质,不易保存。到了明代,人们将牙签、挖耳勺、镊子三者配成一套,比较讲究的用金银制作,系在链子上,或盛于小收纳筒内,多半拴在汗巾角上,揣在衣服袖子里,随身携带。


 

事儿的形制
 
 

 一套完整的“事儿”由上、中、下三部分衔接而成:顶端连接牌子,中间为锁链,连接下部的各种小工具。这种组合的“事件”可挂在胸前,亦可系于腰间。迄今为止考古发现的“事儿”,造型与纹饰完全相同者几乎没有,反映出“三事儿”追求个性色彩、满足个性化需求的设计特点。

 

“事儿”在数量上并没有硬性要求,少则一两件,多则可达七八件,男女略有不同,男性佩戴修颜、耳挖、剔牙、镊子等卫生工具;女性除此外还可搭配脂粉盒、香茶盒、香囊、葫芦瓶等,具有巧妙的设计构造和很强的实用性。尚嫌不够的可多添几根链子,连上小剪子、小锉子、穿心盒等,摆动起来颇具动感。


宝鸡市考古研究所藏银五事

 

“事儿”的材质也多种多样,按材质不同,分“金事儿”“银事儿”“玉事儿”“铜事儿”等;按照垂挂链条数量的多少,又分“三事”“七事”“十二事”等。就组合而言,唐代法门寺地宫出土的“铜十二事”是目前发现最早的“事儿”。

 

 法门寺地宫“铜十二事”,带以铜链为环,坠有有镊子、耳勺、牙签、过泸纲框、食勺、剪子、幡、鱼、镌、燧、水罐等,应为十二器,但一器遗失。现存十一器长度在5-11厘米,体量很小,可以直接系于腰带上。
 


法门寺地宫出土铜十二事


 

事儿的使用
 
 

 唐以前,事儿大多以单件出现,唐以后则以组合形式出现,其材质更加多样化。“三事儿”在明朝尤为流行。《金瓶梅词话》第十四回中说:“因见春梅伶变,知是西门庆用过的丫鬟,与了他一副金三事儿。”明代《醒世姻缘传》第五十回说:“取下簪髻的一支玉簪并袖中一个白湖绸汗巾,一对金三事挑牙……”明代镊子的存在为男子修眉理须的“冶容”之用。自古以来,修颜化妆就不是女子专有之事,明代亦如此。明代《漂海录》卷三中就记载当时的江南男女化妆之事:“江南好冶容,男女皆带以镜奁、梳篦、刷牙等物。江北亦然,但不见带之者。

 明代的金银事儿适用人群以富贵阶层为主。《文渊阁四库全书》史部记载的洪武三年明代服饰制度,就提到了“事儿”:皇后、贵妃以及命妇们必须按照等级制度佩戴饰品,不可逾矩。皇后贵妃等可用金玉事件,命妇礼冠四品以上用金银事件,五品以下用抹金银事件。明代文武官员及命妇,七品至九品的,冠以抹金银事件儿。
 

 
                 赤金葫芦花纹带牙签耳挖                                     减银杂宝纹金饰件

 

 随着朝代的更替,文化观念的改变,“事儿”更多以装饰品呈现,是富裕阶层追求精致生活品位的一种表现形式。为了追求奢华的装饰效果,有的“事儿”会完全舍去实用器件,代之以做工精美的金银花、金银钟等小饰件,像串风铃一样用金银链组装,作为纯粹的饰物来佩戴。


辽代玉制事儿
 

 宝鸡市考古研究所藏的这件“事儿”,最上端以“喜”字玉佩做牌,下端连接五件银质的事儿,分别为镊子、刀、耳挖和两件剔牙类小工具。根据器物大小和材质,可知这件事儿具有实用性,而上端的玉牌则有很强的装饰效果,总体兼具实用性和装饰性,是一件完整的“事儿”。

 

何为“事儿”
 
 

“事儿”是古人系于腰间或坠于胸前的一组佩饰,“三事儿”为惯用名称,因其“事”以三件最常见。一般由牙签、耳挖、镊子等组合而成,为标准的“三事儿”,镊子可清理毛发,挑牙可剔除牙垢,耳挖可清洁双耳。整饬仪容时,这三个小工具是基本的物件,男女皆可随身携带。在使用时,通常会用一条链子或一个小收纳筒将它们串联起来,方便挂在身上或放在衣物口袋里。